学术动态

图文:梁宋曼 夏雨馨

2021年9月13日至15日,为期三天的“第十五届国际法律语言学家协会双年会(IAFL15)”线上会议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国际法律语言学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orensic Linguists,简称“IAFL”)主办,由英国伯明翰阿斯顿大学的阿斯顿法律语言学研究院(AIFL)承办,是法律语言学领域两年一度的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大会通过提前上传视频、会上实时问答、会后观看录像等方式在线上举办,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110余位法律语言学学者相聚云上,共享这场学术交流盛会。我校袁传有老师、徐优平老师、张少敏老师,法律语言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罗兴、付悠悠和许文涛,研二及研三多位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20名广外师生组成了庞大的广外代表团,在本次会议上分享了中国的法律语言学研究成果,彰显了广外的研究力量。

为期3天的大会包括7场主旨发言、22场平行讨论、1场语料库发布会以及1场协会工作汇报。Christopher Hutton教授、Janet Ainsworth教授、Nicci MacLeod博士、Jennifer Glougie博士、Tammy Gales博士、Lauren Devine教授和Isabel Picornell博士七位主旨发言专家分别围绕法律领域的日常话语含义、法律语言学研究的语言学方法、法律语言教学、法律权利实现过程中的语言障碍、语言学研究成果和司法实践之间的断点、法律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方向等主题,深入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分享了自己关于这些问题的独到见解。

图1 现任主席Janet Ainsworth发言  图2 新任主席Isabel Picornell发言

图3 部分专家进行主旨发言并回答问题(左:Prof Christopher Hutton,右:Dr Jennifer Glougie)

在本次会议,广外师生表现出色,彰显广外风采。分论坛上,袁传有老师探讨了名词化语法隐喻在司法豁免权的建构过程中所发挥的人际和概念功能,发现名义化隐喻不是“仅仅是声望和权力的标志”,而是一个强大的法律推理工具,名义化隐喻提炼了法律原理的精华;徐优平老师借助社会(语言)语境认知模式探讨中国社交媒体中隐含的网络欺凌语言的特点,发现网络欺凌语言与语境相关,指出看似随机的帖子其实经常无意中伤害被欺凌者;张少敏老师从语料库语言学和语用学角度分析具有煽动性质的嫌疑微信推文,分析发现通过关键词、语义韵、言语行为这些语言特点可能有助于识别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

图4 袁传有(上)、徐优平(下左)、张少敏(下右)老师精彩发言

除了老师们的精彩发言,博士研究生们也有出众的表现。许文涛博士生从合法化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探讨了语法隐喻的三大功能;罗兴博士生从交换结构视角探讨了社区矫正风险评估话语;付悠悠博士生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系统为工具,分析17种法律合同中情态化与意态化资源的分布特征,揭示其所体现的语义效应。

图5 罗兴(上)、付悠悠(中)、许文涛(下)博士生与其他参会者互动交流

另外,硕士研究生们也十分积极参与分论坛宣读论文,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三年级研究生杨振国、房永形、郭王茵、李云钤、梁宋曼、夏雨馨、周莎莉7名同学和二年级研究生张晴、唐栩宜、王垚、郑晓婷、马玉荣、彭健铭6位同学围绕庭审话语、司法判决书、互联网法庭、询问笔录、文本相似度检测、法律文本鉴定等主题和语料,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信息理论、符号学、衔接理论、叙事预构等理论,采用语篇分析、实验研究等研究方法,展示了各自现有的研究成果。

通过此次大会,我校法律语言学师生展现了他们丰硕的研究成果,也了解到了法律语言学国际前沿的研究和方向。虽然大会已圆满落幕,但法律语言学的发展还在继续,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看到更多我校师生更加丰富多彩的研究成果!

Baidu
sogou